隨着S中醫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在問: 我可是中醫科班出身,S中醫脈法和用藥真的像大家説的那麼神奇麼? 我從小就跟着爺爺學號脈了,現如今還是指下難明,S中醫真的能解開我的疑惑麼? 感覺中醫診脈特別複雜特別難,我沒有中醫基礎也能學麼? …… 簡單的説,如果把中醫的脈法比作魔方,傳統中醫脈法就是22階魔方,史上最難、沒有之一,再加上以經方為主的用藥方式,則難上加難,只有一小撮人能夠完完全全駕馭;S中醫脈法則可看做是5階魔方,有那麼一丟丟小難度,但只要脈診結果準確,憑脈用藥就完全有章可循,是大多數人通過訓練和努力都可以掌握的。 今天,我們就來大致梳理一下這兩種脈法“魔方”的難度及其形成原因,以便大家對此有個更直觀的認識。 傳統中醫脈法的形成 《灸法圖》,出土於敦煌 為了破解“魔方”,還需先來理一理它的發展歷史。 脈診的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對經絡營衞氣血的認知上的,而古人對經絡的探索與運用最早始於砭,粗鈍的鍼砭主要是用作潰膿、放血。後來,毫針的發明和運用使得人們確信在“脈管”的外面還存在着“氣與穴”。將一根纖細的毫針刺進穴位,無需觸碰血管,卻能立竿見影的發揮出:調整能量平衡,恢復生理功能的作用,這種不可思議的神奇深深地觸動着醫家的靈感。於是隨着對經絡由點、線、面、體、環的系統認識,一個時空連續,內應身心、外通天地,使機體能量過程(氣) 不斷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的信息通道——經絡系統誕生了。這是傳統中醫對生命科學最偉大的貢獻之一,經絡就是西方醫學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探索仍未能破譯的人體自組織、自適應的穩態控制機制的載體。 經氣運行雖然隱而不顯,但卻可以通過脈診來窺察它的盈虛順逆, 因而古人認為脈診和經絡在“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功用上同等重要。 再來看脈診,早期的脈診方式並非“獨取寸口”,而是遍診法,如三部九候、十二經診法等。從《難經》提出寸口脈法與命門學説,後經扁鵲、倉公、華佗、仲景等醫家實踐豐富,至王叔和《脈經》時期寸口脈法完善並完全成為中醫界公認的主導脈法。寸口脈法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全息觀以及命門經絡學説基礎上的生命科學成果,是中醫經典診斷學的里程碑。至此傳統中醫脈法魔方已經基本形成,經過後世歷代醫家的實踐推廣,流傳至今。 傳統中醫脈法的當今主流——二十八脈
其實《內經》中列出的脈名很多,如浮、沉,大、小,滑、澀、虛、實,緩、急等等,東漢·張仲景著述中所論脈象達六十種之多,晉·王叔和《脈經》將脈象總結為二十四種;元·滑壽《診家樞要》發展為三十種脈象;明·李時珍《瀕湖脈學》定為二十七脈;明·李士材《診家正眼》再增入疾脈,合二十八種脈象。此後便多沿用二十八脈,亦是當今傳統中醫主要脈法依據,但縱觀二十八脈,依然存在幾個問題1、缺乏宏觀基礎單因脈的分類,如脈位~脈勢~脈體的完整結構與單因脈分類。2、對基礎單因脈缺乏準確定義與定量分析標準,如寒熱~虛實~鬱瘀~水濕痰。3、缺乏單因脈象與單藥單穴之間直接的對應關係,容易造成用藥的繁雜與重複。 脈法的魔方為何難,為何易 傳統脈法是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辯證為依據,甚至以複雜的症狀對應為依據,真正操作起來比較複雜、尤其單憑脈診很難系統精確的完成辯證用藥。學者往往會陷入模稜兩可、舉棋不定的糾結狀態。故有“心中易了,指下難明”之説,更有“舍脈從症”之慮!自古學中醫者多,通於脈診者少,精於脈診者奇!也從一個側面説明脈診的教學與掌握太難了。 試想:脈象、臟腑、經絡、症狀、分析綜合都是傳統中醫脈法這個魔方變動的基本要素,進行排列組合後會呈現出結果的數量還是會很驚人的。通常情況下,我們學習傳統中醫脈法時,學習的就是如何去做這龐雜的排列組合,待到治療時,就是用這紛繁多樣的排列組合結果去對應處方,對應的過程其實又是一輪排列組合,如此這般,把傳統中醫脈法比作22階魔方便不為過分,學習起來怎會不心中易了、指下難明? 那麼當今有沒有學習中醫脈法的高效捷徑呢? 答案:有!名曰“S中醫脈法”。 此脈法已經完成如下版本升級並經過四十餘年臨牀驗證: 1、建立了宏觀基礎脈素結構 。將其拆分為十三種單因脈。 2、每種單因脈都有精準的定義與定量分析標準。 3、建立了脈藥對應診療體系。每種單因脈都有精準施治的單味藥的對應關係。 4、建立一元辯證法,完全拋開復雜的藏象經絡症狀的多元辯證法,只以一元元氣(即氣液陰陽的虛實)為辯證依據並貫徹始終,簡便高效,清晰果斷,絕無模稜糾結之慮。 學者無需考慮臟腑歸經、致病原因和症狀幾何,也無需跟成方匹配,直接根據脈象指導選出單藥、再根據主次輕重定量組方。整個處理過程數分鐘即可完成。如果現場服藥則更為方便,一兩克藥粉直接沖服(省去煎煮之繁)數分鐘見效。 如果把S中醫脈診比作魔方的話,僅僅十幾個變動要素進行排列組合出的結果要比傳統脈法魔方排列組合結果少上多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計算。 借用S中醫創始人韋刃先生的話講:“S中醫脈法建立了“病-脈-證-治”對應體系,可以隨時用醫者的指尖或用脈診探頭直接測量脈的體象及其動量分佈,然後經過基“因”辨識和隨機綜合後,可作出局部和整體定性和定量析綜。經微-宏透視,即可對宏觀整體狀態的“證”作出客觀描述,從而將脈診與“證”的診斷以及治療方式直接對應起來”。 如此這般,怎會解不開脈之“魔方”?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S中醫生命環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注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