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是中國傳統古詩中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中的一種八句詩體,分為五律,五八四十字;七律,七八五十六字。 相對於四句的絕句來説,律詩篇幅大,字數多,有充足的空間來進行鋪陳、描述,可以豐滿整首詩,並很好地完成“起承轉合”的文法結構,在古詩中屬於比較圓熟的體裁,多用於感情充沛,或內容豐富時的創作。 而律詩因為是格律詩,所以必須嚴格遵守平仄格律。 要寫好律詩,首先就是要在格式上了解清楚,否則的話寫出來的就是古體詩,不是律詩,就更談不上好律詩了。 律詩的幾個格律要求是:平仄兩替、相對、相粘、押韻、對仗。 這其中前四點和絕句是一樣的,而絕句不需要對仗,律詩這一點和排律又是一樣的,除了首聯和尾聯之外,其他聯都需要對賬。對律詩來説,總共八句,分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所以,律詩最開始的要求是頷聯、頸聯需要對仗。後來相對寬鬆一些,但是頸聯必須對仗,否則視為出律。 我們隨意選首律詩對照着看規則。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
平仄兩替 指詩句關鍵位置(二四六位置)的用字平仄必須是相反的,形成一種兩兩相替的律句結構。比如“王濬樓船下益州”,關鍵位置為“濬、船、益”,發音為“仄、平、仄”,這就是個合平仄的律句。否則的話稱為“失替”。 平仄相對 指出句和對句關鍵位置平仄相反。如首聯出句為“王濬樓船下益州”,平仄“仄、平、仄”,那麼對句關鍵位置平仄必須是“平、仄、平”,所以“金陵王氣黯然收”,二四六位置為“陵、氣、然”,果然是相對的。否則的話稱為“失對”。 平仄相粘 是指後一聯的出句平仄要和上一聯對句的平仄相同,人為地在語調上造成一種粘結感。“金陵王氣黯然收”,“平、仄、平”。我們看下一句:“千尋鐵鎖沉江底”,關鍵位置為“尋、鎖、江”,果然是相同的,這就是相粘。否則的話稱為“失粘”。 而一首律詩的平仄要求,是不允許出現“失替”、“失對”、“失粘”的。 押韻 要求是必須押平聲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不能轉韻。律詩同樣必須遵守。這首詩的韻腳“州、收、頭、流、秋”均屬於平水韻“十一尤”部,是符合格律詩押韻要求的。 對仗 頷聯“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和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是對仗的,符合律詩中二聯對仗要求。 所以從格式上來説,這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詩。但是要寫好一首律詩,不光是遵守規則就夠了,更重要的是在內容、思想、境界上做出好的表達。不過必須是在規則之上。 內容 律詩的普遍文法是“起承轉合”,前面有專門的問答回答過這個問題,這裏就不詳述了,我們直接和劉禹錫的這首七律來看看,他是怎麼做到,做好的。 “起”。首聯“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交代寫詩的事由和看到的景色。這是一首懷古詩,自然寫的是前朝舊事。西晉名將王濬的戰艦沿江東下離開益州,顯赫無比的金陵王氣驟然失色。 “承”。頷聯“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承接首聯戰事,詳寫過程。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轉”。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跳出歷史敍述,轉入作者看到當下景色的感嘆,點題“懷古”。東吳滅亡以後,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後滅亡,如今的西塞山依舊緊靠長江。 “合”。尾聯“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不但上承頸聯,繼續寫當下,並且合回首聯,“金陵王氣黯然收”,為什麼收了?天下一統了,王氣去了長安。從今以後天下歸為一同,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內容上氣象萬千,借古諷今,嘲弄的地方割據勢力、對唐王朝也算一種警醒。 總結 綜上所敍,格律嚴謹保障音律清整,朗朗上口。對仗精巧,內容充實,完成一個好的“起承轉合”,表達出詩人內心感情和志向。這就是一首好的律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