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呢?這兩天在上海買東西可能會。 在剛過去的2020年年底,上海新一輪“禁塑令”來了,規定全市範圍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 既然是“禁止使用”,意思很清楚:商家不允許再提供用塑料袋,哪怕你付錢也買不到。 這次的 “禁塑令”有多嚴格呢?我頭一天在樓下超市買東西,就碰壁了。原來花2毛錢就能買到的塑料袋沒有了。望着一大堆東西,只能忍着肉痛,花1塊錢,購買店員推薦的無紡布袋。 結果第二天,我在全家買東西,又被告知沒有塑料袋。天寒地凍,不能手捧着,再次掏錢“受教育”,用相較以前6倍的價格買了布袋。 除了商店,目前在上海,餐飲打包外賣服務都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連菜市場都開始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 不得不説,“禁塑令”是好事,為了環保做努力,倒逼消費者能夠培養環保消費的習慣。 但對於現代人而言,沒有塑料袋的一天,也確實是麻煩不斷。 01 “不好意思,我們不提供袋子” 頒佈的“禁塑令”中,商場、超市應該是最嚴格。禁止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購物袋中,除了傳統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不提供,連可降解的塑料袋都沒有了。 在上海五角場的沃爾瑪超市中,結賬處已經看不到塑料袋的蹤跡。售賣的全是無紡布袋。 價格當然不便宜。中號3.8元,大號則需要4.8元。還有小推車可以選擇。 現場購買的大部分是年輕人。我的一位朋友説:“冬天都背小包,出門總不能往裏塞一個塑料袋”。 按照以往,沒有塑料袋,許多人會用一些水果區、蔬菜區的撕拉袋替代。但如今這一點可能也要注意。 沃爾瑪收銀處就有温馨提示,拉袋0.2元/個。如果多取用會收費。 有選擇可能還好一些。相比之下,逛五角場的家樂福就尷尬多了。 元旦期間,界面新聞曾報道過家樂福有各類的購物袋可以選擇,價格從十幾元到二十幾元不等。 但等我一個星期後再去,只孤零零地剩下38元的小熊帆布袋可以購買。 “現在已經沒有袋子提供了,買不到了”,店員告訴我。之後10分鐘內,我就親眼看見三個顧客買了東西直接拎走、抱走、揣走。 更多的還是,店員會扯一個食品保鮮袋給你,但這薄薄的一層也讓人擔心走不了兩步就要破掉。 位於曲陽路的盒馬鮮生,替換塑料袋的是大小兩種規格的紙袋。大號紙袋1.2元,小號紙袋需要1元。 當我想買個紙袋時,一旁熱心的上海阿姨就提醒我,“不划算的,這些紙袋裝不了重東西,會漏掉的,還不能沾水。” 除了紙袋,一些盒馬店還會提供可降解塑料袋,大號購物袋0.6元,小號也需要0.4元。而無紡布袋子則要5.8塊。 圖源微博@Gidkrrr 原本以為菜市場不提供塑料袋是最麻煩的。但位於邯鄲路的滬凌菜市場,商販們已經統一換成了免費的環保專業袋。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菜品不方便直接放進布包裏,菜場裏叔叔阿姨們還是會先使用大袋小袋的塑料袋,再放進帶着布包、推車裏。 02 5.8塊的袋子到底買不買? 對於個人而言,過去的塑料袋確實很實用,價格低、質量紮實、也方便進行收納。 但塑料袋帶來的問題同樣迫在眉睫。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致一次性塑料消耗量有所增加。研究顯示,如再不採取行動,到2040年,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將增加1.6倍以上。 中國是塑料大國,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我國每天對塑料袋的使用量高達 30 億個,其中僅用於買菜的塑料袋就需要 10 億個。 禁塑令的好處很明顯。直接讓商超的塑料袋消失,同時換成高價的替代產品,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使用行為。 英國就是這一方案的直接受益者。作為歐洲最早禁止使用塑料袋的國家之一,2007年倫敦法案提出,禁止商店向購物者免費提供塑料袋,如果有消費者需要,須交納15便士(約等於1.35人民幣)的税收。 法案通過後的6年來,倫敦的塑料袋使用大為減少,從每年消耗18億個,到現在每年僅僅使用總量3億個左右。 雖然好處不少,但國內的塑料袋禁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商家替代的紙袋、可降解塑料袋就有很多問題,讓人體驗感不佳。 價格上偏貴不説,同時反覆利用率比較低,且不好隨身攜帶。另外商家提供的無紡布袋,印有的logo過於明顯,對於追求時髦的年輕人肯定不實用。 這些其實都會造成另一種程度上的浪費,閒置在家,或者直接丟掉,成本直接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當然我們也可以隨身攜帶帆布袋、揹包,上海部分超市會提租袋子服務,付5元押金,就能在服務枱免費租借,之後用袋子可以退回押金。 但對於其他生活場景,像是公司、街邊、火車站、學校附近,本來就是為方便而生的便利店、超市,如果不能隨時提供塑料袋,其實很容易陷入窘境——高價的環保購物袋我究竟買不買? 那到底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或許可以看看其他國家的做法。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對包裝物回收利用有法律要求的國家。1991年6月12日生效的德國《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裝廢物條例》,通過押金制度推動部分塑料製品的回收。方便消費者顧及自身利益,也可以注重環保。 而在英國的大型超市裏,則會通過獎勵積分方法鼓勵顧客,不用塑料袋和購買重複購物袋。 鄰國日本的方法也很值得借鑑。同樣身為塑料大國,日本平均每人每天用一個的人均消耗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所以在探索可替代性材料上,日本一直走在前面。2018年,日本大型造紙廠商就推出了取代塑料袋包裝的炸土豆片、穀物食品等的紙,因為這種紙進行了一些特殊工序的加工,具備着一定的防水以及密封方面的功能。 想要解決日常購物袋的消耗問題,根本上還是需要不斷研發替代品,降低購物袋生產成本、消費者使用成本。畢竟環保問題需要上下游產業鏈一起解決,而不僅僅在消費者這一環。 03 關鍵是隨身的塑料袋怎麼帶 我國限塑、禁塑的步伐並不是“一刀切”,而是逐步推進,根據各個省的情況進行制定。 上海作為大都市,承擔着先一波加強環保意識的責任,對於大眾,適合禁塑令恐怕還要一段時間,應該要多養成習慣。 其實我認為購物袋可以重複利用的很多,關鍵是要利用好使用場景,減少購買布袋、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頻率。 下面我們也給大家不同場景購物袋的使用建議: 一:菜市場買菜 1.推薦使用無紡布袋、衞生、輕便,適合裝不太重的果蔬。 2.PVC環保袋,具有防水功能,不怕弄髒,可以裝鮮蝦魚肉。 3.網紗收納袋,通風通氣,可以水洗。加寬的提手設計,拎着走路也不累。 二:超市購物 1.推薦使用大號的滌綸材質購物袋,堅牢耐用。有輕微的防水材質。 2.日常帆布袋,便攜、紮實 三:便利店 1.對於上班族而言,建議隨身揣一個可收納摺疊的小號購物袋,無論平常在便利店買麪包還是飲料,都很容易裝。 如果你有什麼日常攜帶購物袋的用法,歡迎和我們溝通 |
|